当前位置:畅意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正文

烛之武

  烛之武!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9624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

  烛之武简介

  中文名烛之武

  出生地考城

  时4469间公元前630年

  人物评价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

  官职圉正

  人物生平

  烛之武、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

  姓名解释

  烛之武之中、“烛”代表一个地名!“之”作为名字中的字在古现9303通译中不必做翻译,何况其本身也没什么意思。“7133武”为他的名字。如果翻译的话!直接称烛之武就行了?

  例如北京的张三!按照这么讲就是‘京之三’。大概就是这样

  演义

  在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烛之武的名字被写作烛武。小6963说中他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人物评价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

  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师留美名

  民间对他的评价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左传记载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7338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647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6807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听取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办事情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9413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8176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用这件事劳烦您手下的人呢!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4751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0846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既然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希望您能好好考虑‘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逄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7660:“不行!假如没有5003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军容整齐的军队打军型散乱的军队!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2182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7632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内容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1990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3559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8244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0297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8207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0206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2185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在公元前632年(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4970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公元前631年(僖公二6427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但是晋。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1]

  该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8960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之战。(网)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绝对是个人物,可以说是个英雄,短短几句话就消弭了一场事关郑国存亡的战争.真真的了不起!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的这些文字外,似乎再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还是小说里的描写更具体鲜活清晰,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来看,此言不虚.让人心底生疑的是,这样的人物为何“老不见用”,年过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教师教学用书》称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这让人实在不敢苟同.佚之狐了解烛之武是不假,但为什么不尽早在其“壮也”时向郑伯举荐?以我小人之心度之,恐怕还是担心一旦烛之武灿烂了发光了,自己就要黯淡了.嫉妒,红眼病,恐怕从大禹哪会儿就从兔子传到了人身上.

  其实,“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郑国太宰叔詹颇有知人之明,他举荐“佚之狐”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佚之狐也未必不能说退秦师,只是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性太重了.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动秦穆公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可落个“伯乐”的美名.好一条精明的狐狸!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背后的牢骚与怨气了.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读这段文字,我总会想到那个夷门抱关者——魏国的隐士侯赢.只是侯赢比他更幸运些而已,在“和平年代”就能受到魏公子的礼遇.但他们的那种“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胸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好像骑在了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草地觅草咀嚼的良驹,心里一定在问,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飞驰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我们还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我又常常慨叹,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郑伯做了四十多年的国君,基本上也算个比较清醒的君主(当然,未能尽早让烛之武们“人尽其才”让郑国“野无遗贤”,他是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的8180).所以,有时我又免不了天真地发问,烛之武,你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侯赢们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同时,我愿穿过时空的隧道,不自量力地对他们说:还是学学稍晚一些的孔子吧,尽管孔子早已明白“道之不行”,但他仍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去诠释人生,因为占据他肺腑的更多的还是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烛之武、风水知识、(网)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烛之武绝对是个人物







上一篇:古墓遗址

下一篇:子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