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畅意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正文

周易中的思想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三易

8302  大狗0250 :你好。   【三易】:是在不同年代产生的三部艺著,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并非《周易》的核心!   《周易》表面上容易使使人认为他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籍。其实不然,算卦并不是他的本质方面。从根本上讲是一部【立道设教】的书,道是《周易》之体,卜是《周易》之用。本质是在道。其道可概括为“阴阳”!《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以道阴阳”。也就是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周易》里面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构建成自己的体系。体现对宇宙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认识!“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宇宙的原始状态。“两仪”在法象上指的是天地,也就是阴阳的对峙!由“两仪”生出的“四象”就是阴阳向背、方位上看。“四象”是上下左右、或东西南北。从季节上看,是春夏秋冬。“四象”生“2645八卦”?“八卦”为乾,震,坎、艮、坤、爻,离。兑,“八卦”产生以后。“因而重之”,把两个爻卦重叠起来、六爻为一卦、产生六十四卦、以此来说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即《经》与《传》。《经》是《易》的原文!是《周易》的核心内容、《易传》是解释说明《经》的、最早。最具权威性的是相传孔子所作的《十翼》!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据文通释。《十翼》包括《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又称"大象")、《象下传》(又称"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周易》以其内容的广泛性,哲理性和对自然,社会的独特认识为后世学者所推崇和发展,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就是《周易的核心》,!

君子以致命遂志"的思想,在《周易》哪个卦中得到体现

  第四十七卦【困】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①、   【译文】:本卦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坎,坎为水,水渗泽底、泽中干涸、是困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处境艰难自励、穷且益坚,舍身捐命。以行其夙志!。

周易的主要思想

  古代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得到启发,哲学思辩能力也多数是在对易经的分析阐解和不同意见的争鸣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老子将易经的2278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中,创造了一个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在经卦阴阳相抱三爻成卦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起源图式!揭示了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种种势力的对立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抱这一思想在易经还是一目了然的符号图!到了老子便有了种种具体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间流传后世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命题莫过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对立的双方。必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次!物极则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在易经是通过爻辞、对爻象在卦体中的9197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结语加以反映的,而5925在老子这里?已经到了社会?政治,伦理等一切方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委曲总是由保全转化。屈枉总是向伸直转化。卑下总是向充盈转化,蔽旧总是向新奇转化!这种辫证思维方式?是老子观察世界的方法,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他运用这条物极则反原理,对世间万物进行着辩证概括!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他又用这一条法则,提出了一系列处理问题的具体办法!老子这些从易经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辩证思想谱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颇有特色的一页华章、   孔子深得易经之道了!最显著者有二:一是关于正名这一政治主张。二是关于举一反三类推思想。在易经的推论规则中,有一条是关于阴阳爻与阴阳位是否一致的“当位律”,这一条思维规律要求在自然递进推演时?每一爻的阴、阳性质必须与所在位置的阴阳属性进行对照。一般而言。凡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即“当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顺)事物发展规律,倘若阳8795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则不当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发展规律、孔子把这一条推演规律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正名”学说。在他看来社会政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应当如同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那样当位才能使一个国家秩序井然局面稳定!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6277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6552民无所措手足。不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产生不当位思想。孔子这一思想又被后人推广、   被考定成于战国中期的“周易大传”。是当时学者在总结前人认知易经的成果基础上,对易经卦爻符号体系及卦爻辞所作的一整套注释和阐解!其中既有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大家的思辩成果、也有更多古代优秀哲学家的思辩结晶。正是他们使易经这部古典在哲学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源处!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所有学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经影响,之后的古代哲学发展每个重要时期、易经思想都充当着轴心角色、到了唐代、易经不仅受到学者重视!也得到了统5956治阶级如唐太宗的青睐!钦命孔子后裔孔6661颖达博采众长主编《周易正义》?推动了以易经研究为中心的哲学研究的开展,因此之后不少学者纷纷自注易经。   宋代哲学家如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朱熹等人对易经都有很深的造诣、邵雍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译!构造了一个宇宙构造图式,创立了被称为“先天学”的理学象数学派、周敦颐根据“易传”和道家思想指出了一个简单而又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太极图说》,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深入探讨。认为易经4220的核心是讲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易只消阴阳二0313字括尽,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将哲学研究和易经研究更进一步!提出“实道而器虚”的命题!明确指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9818道之器”!也就是说。一般原9311理存于具体事物中?而不是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相互转化、杂因纯起、即杂以成纯、变合常全、奉常以处变、则相反而固会其通杂和纯变和常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在推理时即要推出情之所必至!也要推出势之所必反。即要存其通。即掌握一般的相通之理。又要存其变即因时、因地等不同条件而灵活推论!只有把握了这种相通之理,才能行于此4869而不碍于彼这易经所特有的思维方法。用以指3713导行为!必无往而不胜,   易经之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传统0535哲学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这可能就是其列为群经之首的根本原因、 《周易》中有多处关于法律问题的论述、还有讼与噬嗑两卦专门讨论法律问题、   第一。君权神授思想。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最集中体现,而这种体现,首先表现在立法权上、“君权神授”必然要求君主为立法的主体,人民没有立法权、也没有司法权!法律面前不平等,与之相应的是专制。“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正是这种意思的集中表达!《易传》的根本思想是专制。“法自君出”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所以《易传》中反而没有对此加以论述,   第二。“刑罚清”与“刑罚中”!   豫卦的下体是坤、上体是震,坤的性质为顺!震的性质为动、上下结合形成顺与动的特点、而顺是动的前提条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昼夜交替!四时更替。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后出现的!这才保证了自然8202界的正常运转,414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必然产物,法律的实施也要依此而行,这应该是自然法思想的最早表述,不过,近代自然法思想的出发点是强调一切权利来自于自然。《周易》强调“法权君出”。与人们所讲的自然法完全不同,而是从司法的角度、要求各级官员应仿效自然界的运行特点来执法!   第三!明罚敕法与明慎用刑、   噬嗑“大象”:“先王以明罚敕法、”这是从立法的角度讲的。因为要实现“明罚清”与“明罚中”,前提是“明罚敕法”!也就是成文法或法律的公开化问题!把定罪与量刑以成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公之于众!使天下民众清楚明白!知道其可为与不可为之事、尽可能不触犯法律!即使触犯法律,也因为有明文规定而定罪量刑适中!民心折服!以尽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所以!“明罚敕法”的重点不在于罚、在敕不在法。在于育民教民!不在于制5598民刑民?与法家的思想根本不同,这是“为政以德”的延续。主张德教为先,先教后刑!德主刑辅!   第四。息讼思想。   《周易》中专门有一卦———“讼”讲诉讼问题的。但卦义却不鼓励人们争讼、更不教人们如何取得诉讼的胜利!作为一个忠实诚信的人。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也应保持内心平静,戒骄戒躁!能不诉讼就不诉讼!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诉诸法律时,0478也要保持冷静?不可采取过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吉。“终凶”,卦中指上九。上九有终极其讼之象、也就是说、把官司彻底打到底的意思。这种行3036为无论胜诉还是败诉?皆凶。在《周易》看来,无讼为最理想境界,虽有争讼出现!但经6463过调解而平息争讼也不错!不听劝解把诉讼进行到底最不好,6077“利见大人”,需由有德有威望的大人物听讼———即由德才兼备的法官断案。才能息讼!“不利涉大川”,大川是大险大难。这是说。当某人陷入争讼的旋涡时?不可涉险其它危险之事!因为此时的人心浮气躁、运时不佳,涉险其它。很容易出其它问题!“君子以做事谋始”。与“终凶”对应!从另一个角度告戒人们!与其争讼不止、不如一4432开始就谨慎从事,理顺各种关系!从根本上杜绝诉讼、 (一)两8924仪与经济,   周易在经济上的重大启示,是阴阳两仪的动静观念,依据阴阳两仪的动静观念!人类经济活动总源头太极的第一个创化、是从消费者的主观价值中找出稳定合理的主观价值!其后分别有私有及公共消费财的后续创化、经济学认为!一切最终财货都直接或间接充当生活欲望的手段,6263凡能满足人类生活欲望的财货便是具有效用,个体的消费理论及资产选择理论、即建基于此。经由交换交易!再加上交易市场竞争性的提高!4332可衍生出合理稳定的客观价值之创化。客观价值不只可以适用于消费者与生产者等微观经济的测量分析!也能适用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测量分析、宏观经济的客观价值!通常只是微观经济的直接叠加、   由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价值流汇集起来所得到的产业关联价量模型合理的两仪解析。还可印证周镰溪《太极图说护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的“太极动而生阳”!此外、根据厂商的活动!经济环境对厂商无言的弱约定!及厂商对员工有言的强约定!经由就业与投资市场致中和之力的解析。也能指出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分析观念。不只可以包容均衡。亦可以包容“为道也屡迁”之各种动因。   中华文化中虚实亦是阴阳两仪互动对待概念?可用来说明商品与货币之关系,桑弘羊《盐铁论·力耕》即说:“以末易其本,以虚(货币)荡其实(商品),”北宋周行己《浮址集》亦说、物为实、钱为虚,元初赵孟颊也说:“古者!以米!绢民生所需!谓之二实、银,钱与二物相权、谓之二虚、”   (二)三才与经济!   《周易·系辞上》:“六交之动。三极(即天地人三才)之道也,”世界受天地人三才之主宰。因而三才是有意志,有意识,有感情的、要主宰就必须有精神作为、因此三才亦有为精神性万事之本的涵义,   经济学假设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每一位消费者追求主观1362直接效用的极大。就是精7507神性的天?但受到消费支出预算的客观限制、是精神性的地!同理,社会集体消费追求社会福利的极大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政府消费支出预算的客观限制是精神性的地!每一位生产者追求客观利润的极大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生产技术限制是精神性的地!   若将消费活动的正而问题再视作天位阳交,政经领导下社会集体消费的正面问题视作人位阳交、生产活动的正面问题视作地位阳爻!然后联立起来!已十足展现出乾卦的卦象!若再将消费活动的对偶问题视作天位阴爻、政经领导下社会集体消费的对偶问题视作人位阴爻、生产活动的对偶问题视作地位阴乏。然后联立起来。则十足展现出坤卦的卦象!八卦以乾坤象4022征天地。而定上下之位?这就是易经7524说卦的天地定位。   (三)五行与经济!   《春秋繁露·五行对》论述!五行相生循环是一种生!长、养、收。藏的生产性循环!而由藏再到生。其实就是反者道之动,所以生产活动不与消费、投资活动合理连结、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因果循环、   对于因果循环的五行逻辑推演,一个成功的应用7221是企业小循环上!任何企业的劳动与资本(或资金)投入是生产活动最基本的投入。因为劳动投入是动因,故主“动”!为阳仪!资本投入是条件、故主“静”,为阴仪、而附加价值计算概念令其有专业经营以提高生产力的能动!故1146主动与冲刺!为经营理念之阳仪、生产毛额的计算概念可令其有企业分散风险综合理财以力求稳健之另一能动。故主静并求稳定、为对应之阴仪、若将劳动投入之阳仪与专业经营之阳仪结合,其所取之象符合事物实际发展状况。是为实象。劳动投入之阳仪与综合理财之阴仪结合,其所取之象是虚假之象。是为假象。资本投入之阴仪与综合理财之阴仪相结合!是为用象!资本投入之阴仪与专业经营之阳仪相结合、是为义象!   ,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请从时代背景、思想状况...

  个人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学术贡献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政治生涯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6447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思想品格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7306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592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教育贡献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抗争命运的思想

  一!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些基本规矩   二!关于做题的步骤   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一)读懂读透文章(整体感知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文章!那就是把“三么”(“为什么写”是最终目标)读懂读透、   “三么”分别是: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5101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每道题都是在围绕“三么”来命题的。特别是在围绕第二么(文章的主旨)来设置题的   (二)审懂:识别出命题者命题意图(考查的考点等)、拿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首先是审题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这题命题的意图,要知道命题者想考我们那个考点、要知道这是考点中的哪种题型、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调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2,定位(就是确定这道题答案的范围)3,   (三)写“懂”答案(组织答案)   锁定范围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规范表述   三。必须掌握的技巧   【在整体感知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就是第二么、主题,写作目的、中心)】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可以是浏览)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写的材料作6124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7296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

《周易.谦卦》中关于谦虚的三种做法

  自牧!自己管理自己!鸣谦。谦虚、客气尊重别人!劳谦、努力做事、、

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对厢禁军不是打就是骂,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首先 杨志出生名门 是小官吏出身 所以 自然有瞧不起下等兵士之举 第二 有宋一代 军人的地位是很低的 第三 书中有写 为了半生辰纲 杨志怎么 怎么 就是说杨志这人还是有很强名利 心 想谋个正儿八经的差事 后来上梁上 真叫是逼上梁山   还有,应该是暴躁和娇生惯养的吧、趁着自已 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人才对厢禁军 不是打就是骂。 不知对吗、   用藤打,骂 不善带兵!小心谨慎,脾气暴躁!不会 处理人际关系!不同情劳动人民极苦..   如此便是...周易中的思想、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目前社会的发展是以“和谐”为中心进行推进的。而一提到“和谐”自然不可绕过“天人合一”这一主题!如今嘴上挂着!笔下写着“天人合一”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但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它的深刻内涵又是什么呢!这恐怕真正领悟的人并不是太多。 下面就从《周易》的四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的关系: 一!《周易》9669的“天人合一”观,既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同时又肯定天与人的区别, 《周易》的特点是:它自身是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中介,它一头联着客体,描摹着客体,恰如《系辞传》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书是以天地为准则、所以能包罗天地万物的规律)!“夫3229《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2809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书所包含的道理十分广大,从远处5701说则没有止境。从近处说。则止于一身即可验证。从天地间的事物说。则无所不备)!“夫《易》何为者,夫《易》9436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的作用是什么。它是用来6782揭示事物内在的道理以判断事体,概括天地间的规律,如此而已),“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总之、是用《易》来明白天道,细察民事的)。 这些论述,都说明《周易》是认识对象的反映、它以描摹客体为务,而它的另一头又是联系着认识主体,是主体赖以认识客体的依靠。又恰如《系辞传》中所言:“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书的产生!是“圣人”穷极了深奥的抽象理论!所以才能开通人的思想!唯5338其研究了极其微细的运动变化?所以能够判定天下的具体事物!唯其变化之快,所以不急走却迅速,没有看到行动却早已达到了目的),“圣人”就是这样利用《周易》所揭示的事理,去认识世界!《周易》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就反映了《0944周易》把“天”和“人”是区别开来的、这正是《周易》明显有别于先秦其他著作的突出特点? 二!《周易》的“天人合一”观。既肯定天与人的区别。同时又重视天与9728人的联系。 对于天与人的联系!道家也十0687分重视?但其性质大异于《周易》!道家强调天与人的自然性。意在迫使“有思有为”的人回到自然的状态中去,像庄子所主张的那样“万物一体”。而《周易》则强调天与人的规律性、无论是天的运动?还是人的活动。都不是或不可任意而为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豫卦·彖传》有这样的话:“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豫”卦所言的顺其事理而行动!天地的运动都顺从这个客观规律、更何况建侯封国、行师作战一类的事呢、天地顺其固有的规律而运动?所以日月运行不失其常规之法度。四时的循环变化没有差错!“圣人”顺其事物固有的规律而行动、则刑罚分明、万民服从!这说明无论天道还是人事、2832都须“顺以动”?“豫1015”的意义重大啊、 “天地以顺动”!是指天地的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而且其动是自然的。“圣人以顺动”、说明了人的活动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但人是有意识的,非自然的。在遵从“规律性”这一点上,天与人都是不可3841违背的,类似这样的论述。在《周易》中有多处!如《观卦·彖传》。《恒卦·彖传》! 《恒卦·彖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2084物之情可见矣,” 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客观自然规律,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有始则有终,有终则有始、终始相因,往复不穷!日月照耀大地!这是恒久不变的、但这个恒久不变的照耀,又是以得天作为它的存在条件!没有天这个客观条件的存在、日月照耀就不能恒久(强调了恒久不变的现实性与相2658对性),四时的运转总是处在变化过程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停顿、万物由此生生不已、“圣人”经久地掌握和运用它!推行教化,来成就天下人! 三!在《周易》全书中。强调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有8022意识的,而作为客体的“天”是无意识的! 这个观点。通过《系辞传》,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也3411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如此说来“圣人”的思想认识岂不是见不到了吗!孔子回答说:正因为语言。文字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圣人”才确定用形象的东西来表达他的思想。设计出卦来反映他认识的虚虚实实!再在卦下系上文字说明来作为完全尽意的话,加以变通来得到全部好处!从而使百姓受到鼓舞而不倦于事业!这就收到了阴阳变化不测的神妙作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爻,言天下之至颐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功而不可乱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看到天下事物最复杂!从而用卦爻1938来比拟它的形态,象征它的事物所宜,所以叫作象。 由此看来,1372“圣人”有思有意,通过立象。设卦!系辞、变通和鼓舞、把“思”与0334“意”表达出来、说明“人”是有“意识”的。至于说明作为认识客体的“天”是无“意识”的、请看4916下面的文字: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天地无思无为,自然而然、“圣人”有思有为。却主动设计,《周易》肯定了“人”的主动性!先秦道家,老庄者流。重天轻人!视人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失去了主体的意义、《周易》在天人关系中,则重天更重人。人是认识的对象!更是认识的主体,此外。《周易》也与荀子不同!不言胜天的问题!它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统一和谐的!人的任务是从实践和认识这两个方面,来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谐, 四、《周易》“天人合一”,是“合”于“生”而规避“死”的, 在《易经》六十四卦“吉凶观”的基础上、《易传》衍生出了关于人的“生死观”、这就使卜筮中的“天人合一”、发展到了先秦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智慧高度!卜筮以人之生为吉!以9253人之死为凶!其思维与情感的流向总是趋吉避凶,而当发展为哲学的“生死观”时。《周易》则突出表现为“重生忌死”、在《易传》中。处处谈“生”!由此看来、《周易》在生死观上、是重视“生”而轻视“死”的、 《周易》把关于“生”的思想。与“天人合一”对接在一起,认为“天人合一”?就“合”于“生”,“天”下生为“人”,“人”上应于“天”、天。人格外、人情化,而人。天则化,天道化,《周易》以“生”为内容的“天人合一”。是与生殖崇拜思想密切相关的! 《系辞传》下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说!天地阴阳二气交融在一起、最后凝聚变化、形成万物的形体,男女或动物两性形体交合?万类才能生化、 乾坤为天地!天地又是男女,6494男女又是乾坤,9241这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智慧。就其思维的品格,就是从男女的交合去比附天地的“化育”!就是将“人”纳入了“天地”运行发展的整体动态大系统之中!却仍然是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境界。而有生命的延续和进化?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周易中的比肩是什么意思

  比肩之构成是五行与我同类!而又同阴阳,例如甲见甲、寅。既同属木。又同为1844阳性等!(甲见甲。寅。乙见乙、卯,丙见丙。巳,丁见丁、午。戊见戊,辰。戌、己见己。丑,未!庚见庚、申、辛见辛。酉!壬见壬、亥,癸见癸,子)以上皆称为比肩,   比肩好比兄弟。姊妹,甥,侄。夫之妾、同辈朋友!养子等!比肩性格、自我心强、果断独行、固执己见。容易招诽谤!孤独、   比肩过多者,常与兄弟姊妹相争,与朋友知己分离、容易离妻。离夫。为劳苦之命,不得众人之财(偏财)!女缘薄!比肩遇刑、冲。破害者、有兄弟朋友亦不得力、或虚弱!贫困!多灾,但柱中有干合!支合6333者反主无灾?   比肩遇空亡,男子克父,克妻。兄弟不和睦、不可同居,1061女子与夫及子之缘较薄,   同一干有比肩。天干地支皆是比肩者,必掌管二家!或为养子之命。身坐比肩或成比局!当为几度新郎?父母一离一合!   比肩坐劫财、兄弟!夫妇间多口舌。苦情。因亲戚9205或他人多受损失?在会计上亦多损失、在年柱有比肩坐劫财者。父亲之缘较薄,或死别、多晚婚。   比肩过多者、喜正官!七杀之制。所谓比肩要逢官,杀制。日主强四柱无印绶,而有正官、七杀或财星及伤官者、反喜比肩劫财来助之、所谓日干无气遇劫为强,   无兄弟   庚日生之人年或月有庚寅者无兄弟、辛日生之人年或月有辛卯者无兄弟,   甲日生之人年或月有甲申者无兄弟!乙日生之人年或月有乙酉者无兄弟,   比肩之所1614喜   1.生日强而柱中多比肩劫财败者,喜正官偏官之制?所谓比肩要逢官杀制,   2.日主强四柱无印绶、而有正官,偏官或睥星及伤官者。喜比肩劫财来助之。所谓日   干无气遇劫为强!   比肩之所忌   遇刑,冲。破害者,有兄弟朋友亦不得力!或虚弱、贫困,多灾。但柱中有干合、支合者即无灾。、

周易中是如何定四柱的?

  四柱是由命主出生之年月日时排出。0517由八个干支组成,也称八字、   年柱:   是人出生的年份用农历的干支表示,要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立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来划分的。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   月柱:   是用农历的干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处的节令、也要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 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俯为下个月的节令、这个部分人包括排盘网站的都有搞错了,   月柱中的地支每年固定不变!从寅月开始,到丑月结束!每年正1506月为寅月!0294是从“立春”到“惊蛰”!   日柱:   是用农历的干支代表人出生的那一天,干支记日每六十天一循环!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日干支需要查找万年历,   时柱:   用农历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一天共十二个时辰、    时柱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而天干却不同、需要“日上起时表”了!   另外、在命理学上是晚上的23点、23点前是上一日的亥时!过了23点就是次日的子时,这一点请特别留意,而不要认为午夜24点是一天的分界点,   四柱表达了人出生时太阳的位置,根据阴阳五行的“冲刑生克合”原理来推算人所呈现的一生命运、是我国古代先人对人的命运的自然运动规律的总结、   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天干地支也简称干支!是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2302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1986甲子”!。


周易中的思想、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您还可以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