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畅意阁首页 >> 风水知识 >> 正文

建立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著作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有哪些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4534“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9964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5380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1858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7546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举例详解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2560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4981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4078理过程、   与五行相通的五象   五行—————土—————金————水————木————火   五谷-----化-----收----藏----生----长   五色-----黄-----白----黑----青----红   五味-----甘-----辛----咸----酸----苦   五音-----歌-----哭----呻----呼----笑   五体-----肉-----皮毛---骨----筋----脉   五腑-----胃-----大肠---膀胱---胆----小肠   五脏-----脾-----肺----肾----肝----心   五官-----口-----鼻----耳----目----舌   五常-----信-----义----智----仁----礼   五神-----意-----魄----志----魂----神   五主-----口-----鼻----耳----目----舌   五臭-----香-----腥----腐----臊(膻)--焦   五液-----涎-----涕----唾----泪----汗   五荣-----唇-----毛----发----爪----面色   五季-----长夏----秋----冬----春----夏   五数-----5?0----4,9---1!6 --3,8---2。7建立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著作,

请问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是什么意思?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9913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2440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3091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6427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8026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1840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0984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8286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0078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9793格阴两方面?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5518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7415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阴阳偏胜   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1248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所以阳偏胜必然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3884偏盛也必然会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   阳偏盛   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0237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阳盛阴虚之证、   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7235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阴偏盛   阴主静,主内收而为寒。3548故在阴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代谢低下。热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等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阴偏胜,多指阴邪5530偏盛而阳气未衰的寒实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则成为阴盛阳虚之证,   阴胜的形成,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0151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阳偏衰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最为重要、这是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的缘故、由于阳气虚衰!阳5976虚不能制阴!阳气的9921温煦功能减弱、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亦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    阳虚则寒!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8258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阴偏衰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宁静的作用减退,多由于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3177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虚,虽然五脏皆可发生,但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其它脏腑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亦多累及肺肾或者肝肾、所以临床上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因为、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5409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   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包括亡阳和亡阴两类,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又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阳气外脱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2956病之亡阳,多由于阳气严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5086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6927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由于阴与阳相互依存,故阴亡!则阳必无所依附而浮越于外、阴亡之后可迅速导致亡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亦告终结,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人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4584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9228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7581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1231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6535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9258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6310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7107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3661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5269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2620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怎样认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与五行。最初都是一种生活概念?它是唯物的!在历史上起了反神权?反迷信思想的进步作用。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依存和斗争、中医应用这个观点,指导防病治病的实践,在历史上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中医学说中的四大病因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相互关系与变化。它在历史上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限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摆脱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特别是五行学说、由于它采用了直观的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一切事物全部分为五类。机械地纳入五行之中。从而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以五行相乘相侮来归纳一切事物之间 的关系、把事物本来的辩论法变成循环无端的周而复始的呆板的公式,从而掺入了形而上学的内容!所以、我们对阴阳五行学、既1157要懂得它的原意?更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为我国乃至世界医学作出贡献!》》》中医五行之木!

怎么学阴阳五行?

  从基础学起、很多很杂、先掌握天干地支,阴阳五6274行等基本概念!在着手看黄帝内经。,

自学阴阳五行学说好学吗?

  阴阳五行之学不难学!只要是物质的东西都有阴阳两面,阴阳五行是总论、金、木。水。火,土!抓住相生相克之道!记住东南西北中,十天干十二地支,60甲子!慢慢推敲。由近致远。连带关系。顾前思后!演化而出。   前期先死记硬背,融入头脑,慢慢抓住规律!   不管是何门何派都是从阴阳五行演化而出,   从你一个问题可以看出你命带华盖。尽量子时之前入睡、!

中医学属于五行哪一种

  中医与五行是融合关系。谁也少不了谁?   不懂五行学不了中医。不懂中医五行学了功用大打折扣。

中医五行学说

  我不是老师。也只是略微知道点、   肾中之火是真火,命火、心中之水是真水。命水!水火相济生生不息,而脾相当于土地或者转盘?其他四种孕育其中、赖于土的调和达到和谐(可以理解为土分火土。水土!木土!金土!土)。因此补火是补命门之火从而可生脾土。   补心是为了导心火下交于肾!引肾水上济于心,   补肺是为了敛肺气下降、到达肾脏,   此外!还得通达肝气,是为了导肾气上升于心、   以上三条可使肾气在体内达到循环,从而1865水火相济,   还有,补命门之火的特点是方剂中有大量的补阴药加少许补阳药、大约12:1!、

阴阳五行学说有什么书?

   最主要的是《周易》和《尚书洪范篇》,其次是《春秋繁露》!再次是《白虎通议》、其它的书都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来的,。

中国最权威的,最著名的风水著作

  风水著书凡者多搐元机妙诀难觅逢,识得元机真妙诀!若逢好地君自知;寻龙点穴法何在,会者能辨龙真伪、觅其交媾归何方。点穴须从形气现。世人不识天机诀。游山玩6977水意如何?……。

阴阳五行学说的概论

  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妨碍科学的进步 、中国自然哲学家在6700解释现象时,往往求助这种自然哲学。例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地震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代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


建立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著作、阴阳五行说的著作建立

您还可以浏览